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资料 > 教案

雁门太守行教案

时间:2024-09-20 17:57:22
雁门太守行教案

雁门太守行教案
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,有着重要的地位。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雁门太守行教案1

教学目标:

1、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。

2、品位诗歌意境,领悟诗歌主题。

教学重点:

品味语言,体味诗歌的内涵。

教学难点:

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。

课时安排

1课时一、导入

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,汉族,河南福昌人。字长吉,他一生应试难中,又愁苦多病,更是壮志难酬,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,27岁就英年早逝了。正因为应试遇挫,仕途不顺,所以,他致力于诗。据说,李贺写诗非常勤奋,外出时总背一破囊,得诗句便写投囊中,暮归再成诗篇。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,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。据史书记载,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,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,想休息,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,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。不翻则已,一翻就拍案叫绝。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《雁门太守行》,而这首诗,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。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,人称“诗鬼”、“鬼才”与李白、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“三李”。

历史长河奔流,千年诗篇生辉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《雁门太守行》,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?

二、解题。

《雁门太守行》是乐府旧题,唐人的这类拟古诗,是相对唐代“近体诗”而言的。它有较宽押韵,不受太多格律束缚,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。

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,发生过重大的战争。如史载,元和四年(809),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,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。元和九年,他身先士卒,突出、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,杀得敌人人仰马翻,狼狈逃窜。

从有关《雁门太守行》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,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。

诗句赏析

1、朗读全诗

2、译文:
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
译:敌军似乌云压进,危城似乎要被摧垮。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,金光闪闪。
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
译: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;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,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。
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

译:寒风卷动着红旗,部队悄悄临近易水;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,鼓声低沉,扬不起来。
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
译: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,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!

诗句赏析

一二句:写景又叙事,写敌我两军的态势。

前句用夸张、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。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,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。

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”压、摧”两个动词,把敌军人马众多,来势凶猛,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、守军将士处境艰难、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,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。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,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,才有生路。

“甲光”与“黑云”相对,写城内的守军,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,忽然,风云变幻,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,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,只见金光闪闪,令人眩晕。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,严阵以待。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。铁锅遭遇铜刷把,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,未及开战,便觉杀气腾腾,奇妙无比。

三四句:叙事写景,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?

(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。)

“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”

时值深秋,万木摇落,在一片死寂之中,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。显然,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。

一个“满”字,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,敌军依仗人多势众,鼓噪而前,步步紧逼。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,在号角声的鼓舞下,他们士气高昂,奋力反击。

“秋色”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。“夜”照应第一句中的“日”字,点明交战时间之长。一个“凝”字表现力极强。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、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,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,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,以泥土写血,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。

作者告诉我们,血流遍野,染红了泥土,从早到晚,鲜红的血慢慢凝固,凝成了紫色。这个“凝”字的特写,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,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,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,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。

此两句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。

五六句:叙事写景。偷袭敌人。

“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”,

“半卷”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。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,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。我军势弱,不能坐以待毙,而选择主动出击。“半卷”,为的是隐蔽突袭,偃旗息鼓,出其不意、攻其不备,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。

“易水”既表明交战的地点,又引用典故,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:人们由此可联想到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的易水悲歌,这是何其悲壮、惨烈!

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: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,便击鼓助威,投入战斗。无奈夜寒霜重,连战鼓也擂不响。面对重重困难,将士们毫不气馁。鼓声不起,主将誓死。

“声不起”三字,表面上写天气极寒,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;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,以至于鼓声呜咽,泣不成声。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,撼人心魄。

七八句:抒情明旨。抒发爱国激情。
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
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,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,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。诗人引用这个故事,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,誓死决战,寸土必争,奋死抗敌,报效朝廷的决心。

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,这里的“君”,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,准确的应当是国家。对于李贺来说,“君”或许是“昏君”。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,被拒之于仕途之外,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,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,这需要何等的气量,实在难能可贵。

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,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,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,叹为观止。

五、全文小结

李贺的诗,用词新奇、构思独特、想象丰富、色彩斑斓、风格怪异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: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,危在旦夕,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。增援部队赶到,但敌军强大,形势依然十分严峻。但将士们毫不气馁,奋勇冲杀,表现了为国效 ……此处隐藏8940个字……“临易水”既表明交战的地点,又暗示将士们具有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的豪情壮志。

看到了,感受到:

黑云——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,形势紧急;

金鳞——戒备森严,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。

燕脂——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,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。

红旗——红旗半卷,写出行军的诡秘。

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,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“黑”、“金”“紫”“红”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。

听到了,感受到:

“角声满天”“鼓寒声沉”,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。

小结

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。景物鲜明,色彩凝重,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,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、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;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、建功立业的情怀。

四、巩固新知,当堂训练(10分钟)

1、诗人以( )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,以( )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。

2、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:

3、写黑夜行军,投入战斗的句子是:

4、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?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?

5、背诵全诗。

五、课外作业,拓展延伸(3分钟)

1、默写全诗

2、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。

讨论补充记录

讨论补充记录

板书

设计

首联:敌军围攻,守卫森严。

颔联:号角满天,战斗残酷。 以色示物

颈联:夜半偷袭,战斗又起。 以声感人

尾联:报效君王,甘愿身死。

雁门太守行教案9

学习目标:

1、了解诗人及其作品。

2、理解诗歌大致内涵,积累名句。

3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。

学习重点:体会诗歌的意境,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。

学习方法:诵读法、讨论法

课时:一课时

学习过程:

一、 课前预习导读

(一)积累文学常识:

1、雁门太守行:

2、行:

3、李贺:

(二)自己诵读诗歌,理解诗歌的大意。

二、课堂探究导学

1、诗中写战争,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:

2、分别从听觉、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:

3、体现援军(偷袭)失利,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:

4、借用典故,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:

三、拓展链接

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

四、当堂检测

1、描写尽管夜晚寒冷,战鼓不能擂响,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:

2、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,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:

3、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,誓死报国,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:

4、从“声”和“色”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,渲染了沉重、紧张、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:

雁门太守行教案10

一、核心指向

1.理解词及其意境

2.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:

二、导学过程

1. 相关积累。

2. 朗读指导

3.理解。

⑴说说诗歌的大意。

⑵鉴赏诗歌

思路:选词句—判形式(写法或修辞等)—鉴赏(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: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,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)

范例:黑云压城城欲摧

“压”、“欲摧”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,一场大战一触即发,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,表现敌军人马众多,来势汹汹,气焰嚣张,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。

学生鉴赏摘录

甲光向日金鳞开

“金鳞”与“乌云”,色彩上一明一暗,通过铠甲上的日光,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“敌军围困万千重,我自岿然不动” 的昂扬斗志:他们早已森严壁垒、众志成城,蓄势待发,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。
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
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。

“角声满天” :战斗打响,鼓角争鸣,人喊马嘶,杀声震天,直杀得天昏地暗,日月无光……“凝夜紫”尘埃落定,战场上一片沉寂,昏黄的阳光下,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……

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

“半卷”人噤声,马含枚,行动诡秘,出其不意,奇袭敌军。

“易水”直教人联想到“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。昔日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”、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不复返”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。

“霜重鼓寒”, 此刻,天寒霜浓,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。以恶劣的天气,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、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。

“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”

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:他振臂一呼,挥剑一指,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,纵横决荡……

三、小结艺术特色。

四、背诵与默写。

雁门太守行教案11

学习目标

1.了解、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,培养朗读能力。

2.反复诵读,感受、品味诗歌的韵律美、意境美和语言美;

3.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,培养正确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。

自主学习:

1、了解作者,写作背景,解题。

(1)、李贺,字长吉,世称“诗鬼”,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。他一生愁苦多病,怀才不遇,抑郁不平,27岁去世,存诗240首。

(2)写作背景:安史之乱后,藩镇割据加剧,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。一个柔弱之躯,虽没有上过战场,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,全凭丰富的想象。

(3)标题中的“行”是标明诗的体裁,乐府的一种。一种没有严格格律、近于五

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。《钱塘湖春行中》的“行”与《雁门太守行》的“行”不一样,前者是行走。

2、自由朗读。要求:读准字音,读出节奏。

3、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。

4、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?

5、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?

通过读诗,你看到了什么?听到了什么?感受到了什么?

巩固新知,当堂训练

1、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,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。

2、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:

3、写黑夜行军,投入战斗的句子是:

4、全诗的主旨句是:

表达诗人的感情。

5、背诵全诗。

课外作业,拓展延伸

1、默写全诗

2、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。

《雁门太守行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